【週日聊政治】從英國聖戰新娘想回家生子,聊英國的18歲成年原則
我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對中東這個地理區域的政治文化感到興趣,是國中某一年的寒假輔導。在那個年代其實是很莫名其妙的,明明寒暑假偏偏都要安排奇怪的輔導課叫中學生到學校去。不過那一年的寒假輔導很奇怪,課程不全然是升學重點科目,竟然還包括了常常被借課的地理。然後地理老師也忽然轉了性,不去強調聯考會考什麼,竟然就叫我們留意當時正在發生的中東戰爭。當然大部分同學都直接忽略(反正是寒假啊!),但我竟然就這樣乖乖地去看每天三台電視新聞的最後幾分鐘才有的國際新聞,認真地搞懂那時候中東誰在跟誰打仗。直到現在,我看到中東的各種歷史地理書還是會很興奮,因為那是一個臺灣史地都很少會去描繪的部份。
但是長大以後,台灣人對於中東的事情還是經常不太關心,所以今天我決定要來寫一些通常沒什麼人要看的中東相關新聞:最近在英國廣為討論的一個事件,除了脫歐議題之外,另外一個就是泰晤士報的記者,在敘利亞訪問了4年前15歲時、逃家去敘利亞參加伊斯蘭國聖戰的少女紗米瑪(Shamima Begum)。
這個現在19歲的年輕女性,嫁給了伊斯蘭國的戰士,死了兩個孩子後,現在懷了第三胎9個月,跟記者說想要回來英國生孩子。在泰晤士報的報導登出後,紗米瑪的家人懇求英國政府協助她返回英國,但英國官方回應是:安全事務官說不評論個案,但所有曾經支持恐怖活動的英國人,返國都可能會遭到調查跟起訴;內政大臣則說,當局絕對會追究支持恐怖活動的法律責任,並且毫不猶豫阻止他們回來可能危害英國的國土安全。
BBC中文網有很詳細的報導: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47214233
我想要從這篇報導,談個有趣的角度。首先,英國政府對於未成年人的責任,是非常清楚的以18歲為分界。在報導的最後內政記者的評論有提到,如果是18歲以下的小媽媽,英國政府是有義務去把媽媽跟嬰兒一起接回英國的,因為英國對於未成年人有國家的義務。但是一旦過了18歲生日那一天,就會被視為成年人,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包括支持恐怖活動就會有相關的下場。所以紗米瑪現在19歲了,英國政府會把她視為成年人,即使逃家去敘利亞的時候才15歲、可能還是思慮不清的青少年,但滿了18歲之後,就是自己的責任了。
儘管是一個很僵硬的18歲生日界線,但的確英國就是這樣去認定,什麼時候青少年還需要各種保護跟限制(包括不能買美工刀跟餐刀!),又從哪一天開始你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是在臺灣,不只是很多爸爸媽媽都把小孩寵成超過18歲很多的媽寶爹寶,是不是社會上也沒有打算讓18歲以上的成年人負起自己生活的責任呢?儘管可能做了很多蠢決定,或者跌跌撞撞需要去找到自己的路,但是臺灣真的允許年輕人,在成年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最後講一個我不小心知道的事實:其實紗米瑪還是有可能回到英國的,但是回到英國之後的日子不會好過。我曾經聽過英國的一個服務,就是專門去協助監控這些聖戰回歸的年輕人,而他們一輩子都會在英國國家安全單位的監控下,居住、就業...等等永遠都沒有了自由。加入聖戰的決定,如果沒搞死他們,也會在他們的一生留下無可磨滅的持續印記的。